close

給朋友曾小卓不幸而言中,這兩個月實在太忙,香港樓市十年回顧與前瞻這篇文章要分上中下才能寫完。曾小卓談到籤桶(上上,上中,中平,中下,下下),我卻忽然想起溫瑞安寫了超過20年還未寫完的「說英雄誰是英雄」系列,由1986年的第一輯「溫柔的刀」令我和幾位同學「三分驚艷,三分瀟灑,三分惆悵,一分不可一世」,到2009出版的最新一輯「天下無敵」完全一塌糊塗,不知所謂,我想我應不致於此吧!

寫上篇的時候,政府剛出招壓抑樓市,樓市尚未確認調整,轉眼到了五月,樓價已下跌近一成,成交疲弱,炒家人人自危,紛紛止蝕離場。然而到了上星期,受何文田山谷村地皮成交價理想刺激,樓市成交又轉趨活躍,市場又變得樂觀,香港樓市變速之快,也許只有美斯才比得上。

上文曾談到1967年至1981年的樓市大升浪,其實可以股票市場的杜氏理論牛市一二三期比喻,1967-1973年是牛一(每年平均升幅24%),1973-1978年是牛二調整(無升跌),1979-1981年是牛三瘋狂上升(每年平均升幅50%)。1981年開始進入熊市,直至1984年結束。1981-1984年是香港地產歷史改朝換代的開始。傳統上擁有香港最多地王的英資地產龍頭集團置地,於1979-1981年地產市場牛三中積極擴張,期望打擊剛崛起的華資地產商於萌芽階段。然而1982年9月戴卓爾夫人北京一摔,同時將置地的百年基業摔去。隨著地產市道崩潰,市況逆轉下置地隨即遇上財政困難,合作夥伴佳寧和益大相繼清盤令置地雪上加霜,唯有不斷變賣資產救亡。經此一役,置地和總公司怡和元氣大傷,引發的信心危機遂令怡和有引退香港遷冊倫敦的決定。今天回看,這決定令置地袖手旁觀眼看香港地產黃金13年華資地產商群雄並起,這位80年代香港地產的一哥,今天市值只是新地的三分一,令人不禁唏噓。

1984-1997年是香港經濟和地產的黃金13年,隨著國內開放改革如火如荼,大量廉價勞工令生產成本大幅下降,公司利潤以致工資均以倍數上升。這13年本地生產總值平均每年14%增長,社會財富大增同時令市民置業慾望大幅增長,樓市狂熱一發不可收拾。華資地產商群雄並起,以李郭李鄭(蕭生所謂「乃乾乃淨」)為首的地產商,在之後的13年紛紛全方位積極吸納地皮,進取的公開拍賣投地(星資信和為表表者),資金龐大的積極參予鐵路上蓋發展(新地),和政府關係密切的收購農地補地價(新世界),於工商界勢力強大的與工商業地主合作改變用途(長實),最後還有從政府買入換地權益證書(恆基),策略千變萬化。當年落成的大型屋苑如長實的黃埔花園、麗港城、海怡半島、嘉湖山莊,新地的新城市廣場,和四大地產商合建的沙田第一城等等,今天仍是各市鎮的地標,有價有市。華資地產商勢力由弱而強,由商而政,最後結果是他們手上動輒擁有千萬平方呎的土地儲備,對香港樓市的盛衰起落,有著政府也不能抵禦的影響力。

圖一 信報本港樓價指數(1984-2010)


從以上圖表可以看到,在1984-1997年這13年間,香港樓市升了8.5倍,每年平均升幅達18%。不過我們可以更進一步,將這13年分成1984-1994年的牛一穩步增長期(每年平均升幅20%),1994-1996年的牛二調整期(每年平均跌幅8%),和1997年瘋狂上升的牛三(每年平均升幅50%)。我於上篇也曾說過,股市週期和樓市週期不同,股市熊市調整甚至股災嚴格來說對正值牛市的樓市並無重大衝擊,香港1987年股災,1989年64北京屠城股災,和1994年美國連加6次息股市大調整,都不曾影響這黃金13年香港樓市大牛市。

1997年的滿地黃金,風花雪月,1998年的滿目瘡痍,哀鴻遍野,所有30歲以上的香港人應記憶猶新。

自1997年中香港回歸中國開始,至2003 SARS肆虐結束,這短短六年是香港過去50年最慘痛的六年,期間樓市平均下跌六成半(每年平均跌幅16%),全港超過一半業主成為負資產,於1997年摸頂買入真正豪宅(港島區)的業主,要捱至2006年才真正脫身,至於摸頂買入假豪宅或偏遠地區中下價樓宇的業主,直至13年後的今天,應還比當年買入價低30-40%,1997樓市泡沫之大,範圍之廣,可想而知。不過和上文談及1981-1984年那大跌浪一樣,每一次熊市也會造就一批勇敢摸底入市的勇者成為富豪。這個由2003年開展的升浪,究竟到了2010年結束了沒有?會什麼時候結束?這一次升浪的浪頂在什麼位置?恕我要再賣關子,請看下篇分解。

《待續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mingng12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